Search

各行各業的AARRR (上)
...

我常覺得疑惑,這幾年行銷界談A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各行各業的AARRR (上)
...

我常覺得疑惑,這幾年行銷界談AARRR談得很熱烈,為什麼沒有人針對不同行業、不同商業模型下,AARRR會有什麼差異做些探討?

每次看到最後就是一句『每間公司狀況不同,你們要依照實際狀況調整。』調整個頭啦,會想看別人的文章,就是想取暖、獲得一些同行想法。你叫我自己想,那我幹嘛花這時間啦。

.

到底是Acquisition獲客拉新-->Activation激活啟用-->Retention續用留存-->Revenue獲利-->Referrel轉介,還是獲取-->激活啟用-->留存-->轉介-->獲利。

獲利先還是轉介先?甚至於留存先還是獲利先?

先講獲利與轉介,這題比較常見。我自己的經驗是,消費者沒有付錢表真愛之前,怎麼可能會幫你好用道相報?但又看到很多文章是把轉介放在獲利前面,這是為什麼?

再來留存與獲利,在訂閱制產品(Spotify)中,第一次的獲利極可能不是淨利,扣掉獲客費用後,留客留得好讓消費者多買幾次,才有淨利的空間。

.

我決定觀察幾個生活中遇到的產業商業模型,搭配消費者決策時間來思考

#品牌電商:決策時長1分鐘-2週
#汽車金融業:決策時長15天-6個月
#教育或軟體:決策時長7-30天
#手遊App:決策時長15分鐘-14天
#訂閱制或SaaS服務:決策時長7-90天
#快消品:決策時長1-10分鐘

#品牌電商:購買決策時長短則1-2 分鐘,長則1-2週

以品牌電商為例好了,是標準的獲利在先:通常的消費路徑是

A 看到廣告被勾起興趣,去網站逛逛 -->
A 把東西放到購物車考慮一下 -->
R 開始湊免運、註冊會員、拿出信用卡 -->
R 結帳完成 -->
R 收到貨後開箱炫耀

湊免運提高單價的動作,讓電商的ROAS (return on ad spending) 同樣400元廣告費吸引你點進網站,你買1200元的ROAS=3 ,買4000元的ROAS=10 。ROAS 3 是正常表現,10是超凡入聖。

如果你看到廣告後逛逛但是不買單,或者隔了半年一年才買,算不算在這次的廣告效益上?過去大家愛說『不管好印象壞印象,只要讓你有印象就是賺到』但在網路消費世界,我是主張要有個截止時間,太久就不要算的,畢竟留存越長時長的資料的資料管理與維護成本越高(這牽涉Apple & Android 兩大陣營與Ad tech 業界的鬥法,有空再整理。而Google 在裡面一人分飾兩角,也算是奇耙)

而開箱炫耀的動作,如果能吸引到你朋友來買,就算對方只買1200元,對廠商來說創造的價值都跟你買1600元不相上下(題外話,所以精準的客戶生命價值計算要包含轉介獲利,但這個計算成本太高了,很容易就跑到直銷模式)

.....

說明:有讀者表示,一開始就不解釋啥事AARRR實在很難讀,所以增加了幾頁圖,也把文章拆成上中下三篇,希望達到可以邊吃飯邊讀的簡單效果。

喜歡一次看完比較暢快的,我把文章放在長草的部落格了,連結在留言處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一個人的讀書會,讀出想法、讀出樂趣、讀出溫度
View all posts